艺书房“博学于文”系列讲座第一讲开始

艺书房博学于文讲座系列之一
题目:祭祀与汉字的发生
主讲人:李冠南博士

本周日2016925日迎来了艺书房壮读轩图书馆博学于文讲座系列第一讲。

我们先来说几句关于博学于文和我们该如何学中文的话,作为我们开办系列讲座的发微。

博学于文出自《论语雍也》。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用白话文译过来。先生说:君子在一切的人文上博学,又能归纳到一己当前的实践上,该可于大道没有背离了!’” (采自钱穆)。

之所以用博学于文这几个字,其实反映了我们一直以来对于海外或者说普遍的语文教育在知识积累这个问题上进行的思考。

为什么这么说?海外孩童的中文教育,可是说是一团乱象。每周认几个字,父母就可以心安理得,堂而皇之地说孩子在学中文了。孩子的中文不好,就怪罪于大环境或者推罪于中文学校。能跟父母用中文作日常简单的交谈,就可以得到孩子中文真不错的的赞赏!在中文学校里,了解《西游记》里的各大神通人物,要放到高年级的文化课进行,这样的中文教育,很难成功。因为我们的知识来源太狭窄了!这样狭窄的知识面在强大的英文环境下只能支离破碎,最后捡也捡不起来。

还有一种现象,就是以为只要埋头苦干,背下《四书》,我们的文化知识自然就好了。我并非是读经一派的批判者,我们也让孩子读经典,而且读很多的经典。但是我们不只是死读经典,或者说不只是读一种经典。我们认为,没有更宽泛文化支撑的经典阅读,是没有生命力的。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再择日专门撰文阐明。

这个话题放到普遍的语文教育中,我想一样适用,孩子们应该是天生的通才者。古人们在培养人材上,总是怀着通才教育这样的宏大目标。我们来看看朱熹怎么来说博学于文君子学欲其博,故于文无不考。(《论语集注)》)
于文无不考当然是一个理想的目标,但是在某种程度上,我们更觉得是一种读书方法。读书本来就分精读与泛读。我们的中文教育在某种程度上精读做得太多,而泛读做得不够。

在海外尤其是这样,我们每周只读一篇小短文,只把老师教的几个字认会了,就算是完成任务了!岂不知,真正能学好中文的人,是要做泛读的。请大家特别注意,这里的泛读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读书,而是在更广泛层面上进行文化上的大量摄取。

还拿《西游记》举个例子。西游记里丰富的故事,各种衍生音频读物,各种绘本,各种神通人物传说,各种趣味知识,各种等等等等,足够引起一个5岁的孩子进行深入的涉猎,甚至成为一个《西游记》专家。这本来跟孩子们都是恐龙专家没什么区别!因为他们涉猎得多,大脑里记下的东西多,当然比你知道得多!你知道霸王龙跑多快吗?大概多高吗?你知道青牛怪是哪方神物变的吗?恐龙迷和西游记迷都知道!

只要家长略加引导,孩子们的《西游记》泛读就可以做得非常好。孩子也会对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进行泛读的孩子,很难听到不说中文” “对中文不感兴趣的埋怨。有这样问题的孩子,家长先不要怪罪自己的孩子,不要怪罪孩子的中文老师,不要怪罪孩子的中文学校,先从自己开始怪罪一下。

这是我所说的博学于文的意思。我们今天鼓励所有的家长,引导孩子们多做博学式的泛读。凡是做了这样工作的孩子,中文没有学不好的。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我们学习中文的孩子很少有人觉得学中文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当然,因为孩子们时间有限,我们做得还非常不够!

博学还隐含着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学得太杂。我觉得这个问题对我们的孩子来说还不算太大,真要是学得太多了出现了问题,我们高兴还来不及,高兴完了再来为您来解决问题吧!所以就这个问题,我们这里只讲一两句。朱熹引了老师程子的话,对此加以特别强调,博学于文而不约之以礼,必至于汗漫。” 汗漫的管理就是要学有规矩。这个问题太大,我们以后再专门讲。

正因为上面的原因,艺书房用博学于文这四个字来做为我们系列讲座的题目,也应该是我们以后教学的核心思想和目标。我们的中文教育,不仅仅是认字,而且是要引导孩子们在中华文化的殿堂里做尽可能多的泛读工作。你如果不知道该怎么样带领孩子们学中文,第一步不是去识字,而是想一想,从哪里开始找到孩子们的兴趣点,进行文化上的泛读工作!

有了这样的泛读工作的准备,识字习文就水到渠成了!我们一点儿不夸张地说,家长在家里进行的这项工作,比老师上课的工作更重要!

wechatimg5

言归正传,第一讲我们迎来了李冠南博士主讲的祭祀与中国文明的发生。听众是56岁的小朋友和家长。讲座从红山文化的祭祀文化开始,讲到良渚文化的玉器文化,而终于商朝的甲骨文。

你可能会大跌眼镜地问,小朋友能听懂这样高深的东西吗?事实证明,小朋友不仅能听懂,而且听得非常投入与专心。

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老师问孩子,你们知道什么是历史吗?

一位5岁的小姑娘回答到:就是过去发生的事情。孩子的回答博得了全场人的掌声。

这之后,老师向大家展示了一位在座小朋友一岁时候的照片,问大家,请问你们认识他吗? 
孩子们哈哈大笑,纷纷说认识。老师又说,这张照片就拍下了这位小朋友的历史!” 每一个人都有历史,我们的汉字也一样。讲座由此拉开了序幕。

wechatimg8